Ⅰ 如何评价电影《草迷宫》
一首母亲(新高子饰)生前哼唱过的手球歌,令少年阿明(三上博史饰)魂牵梦绕,不知所措。他曾为此求教过校长和僧侣(伊丹十三饰),然而没人知道这支手球歌的来历。他走过高山大海,见识过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只为寻找困扰自己问题的答案。在此期间,童年和青年时代(若松武饰)的记忆不断交错,阿明终于慢慢碰触到记忆和内心的最深处??本片根据泉镜花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这是演员三上博史的处女作,著名导演相米慎二则担任了助理导演的职务。影片拍摄于1979年,但拍摄完毕后却束之高阁,直到1983年寺山修司去世后才在他的追悼会上首次公开。
我认为,所谓的“迷宫”,正是日本快速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暗喻。作为一个民族;日本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自身(民族心理)已迷失于与现代生活相脱节的草丛之中——所谓“母子恋”的乱伦——应当这样分析:岛国资源的匮乏(包括性资源),与自我(民族)意识的迷乱缠绕在一起。就此来说,当下我国的各种,其实也正是这种高速发展与自我意识的落后所,带来的尖锐冲突的某种体现。所谓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滑坡也好,各地大中小学的各种“门”也好,根源都在于自我意识的迷乱和困惑。甚至可以说,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这种对自我意识和本身历史的迷乱情绪所困扰的问题。
《草迷宫》中,大量瑰丽的镜头,鲜艳的色彩,不断切换的各种映像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烟花绽放在观众的眼前。影片的主人公秋在寻找着他的母亲留给他的一首“手球歌”。他不断地行走,为这首歌深深沉迷,他想,也许他有另一个母亲,留给他这首歌。为了找到她,他不断地行走,穿过海洋,山脉,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电影的画面上,秋赤裸着被绑在寺庙的柱子上,一个提着灯笼的小女孩穿着红色的和服走过,一个手球落到水中??我只能说,寺山的影像真正是“触目惊心”。零碎的画面,各自蕴含着深意,流露出某种玄虚的意境。那长长的延伸到天际的红毯,飘落在一望无际的白色沙漠中,少年的秋在上面狂奔;半裸的女人,洗梳着她美丽的长发,转过头来,宛然一笑;提着灯笼的女孩,穿着红色的和服,悄然从画面中滑过;在身上写满神秘的字符,被捆绑在树上面的秋,以及后来那个被他平放在沙滩上面同样写满了字的赤裸女人。所有的画面亦真亦幻,似乎是真实的回忆,又似乎是秋的脑海中出现的虚假的幻象。影片探讨的是秋和母亲的关系。少年的秋和成年的秋不断地交替出现,对于母亲的回忆在漫长的旅途中变成一种重构,并且深藏在人物潜意识中的某些东西渐渐呈现。片中有一段,秋走上阁楼,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正在做爱,极尽缠绵。他在那里看着,突然明白原来那个女人是他的母亲,而与她痴缠的男人正是他自己。这当然是秋的幻象,但是正是从这中幻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秋是爱他的母亲的,他的心在母亲巨大的庇护之下变得非常脆弱,他不能够离开母亲,害怕失去她,所以当母亲去世之后,他依赖那首《手球歌》来追寻另外一个母亲。而另一方面来说,秋又不原意受到母亲的控制,他总是试图违背母亲的意志,想要寻找另一个母亲。秋的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成为整个影片的基石。
电影《草迷宫》一部资本主义与自我意识的迷失,对此你怎么看?寺山的作品有着他明显的风格特点,我很少看到如此表达画面的导演。好像是一首诗,或者一篇散文,行云流水,不着边际。人物的动作被很强烈地表达出来,缓慢地,流畅地,好像一个精雕细琢的木质品。可我看着那些画面,心里莫名地怅然。就好像《食神》里面,那个裁判吃到的那碗叉烧饭,让人如此黯然。
每个人的回忆都是一个的迷宫,占据着无数或真实,或重构,或剪辑过的映像,它们有时在梦里出现,有时用另一个样子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缠绕着你。《手球歌》仿佛依稀环绕在耳边,而秋最后说:“那个戴着新娘发饰的女人就是我的母亲。白云是我的向导,穿越海洋,山脉,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都是为了寻找一种意义。不要问我为什么,我渴望听到手球歌,我将继续行走。”也许,我们一出生便是迷途的孩子,丢失了某种珍贵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寻找,不停地追逐,慢慢走完人生的旅途。在这场追逐中,没有什么是确切的,是注定能够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