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攻城武器有哪些﹖
中國古代8大攻城武器:
.巢車
巢車又名樓車,主要作為古代攻城的戰略性武器存在,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 (滑車),用繩索系一小板屋於轆轤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開有12個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時,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親自登上巢車察看敵情。23年王莽軍圍攻昆陽時,造高10餘丈的大型巢車,用來觀察城內守軍動態,稱為雲車。
二.木幔
木幔,是古代一種裝有木板作掩護的攻城車。是古人在攻城在對付守城方類似箭石等投擲物時想出的辦法,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用草、布、木、皮等各種材料造出一大塊東西,挑起懸掛在城牆外,就能對拋射物進行緩沖。它們被稱為「籍幕」、「布幔」、「木幔」、「籬笆」、「皮簾」等。《宋書·武帝紀上》:「 張綱 治攻具成,設諸奇巧,飛樓木幔之屬,莫不畢備。」《通典·兵十三》:「以板為幔,立桔槔於四輪車上,懸幔逼城堞間,使趫捷者蟻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謂之木幔。」
三.轒轀車
轒轀(fényūn)車,古代攻城武器名。為四輪無底木車,上蒙牛皮抵禦城上箭矢,人在車中推車前行,可掩護士卒抵近城牆進行攻擊,但無法直接破壞城牆。一車可藏十人左右。據《武經總要》記載:轀轒車,下虛上蓋,如斧刃(其車梯盤勿施桄板,中可容人著地推車),載以四車輪,其蓋以獨繩為脊,以生牛皮革蒙之。中可蔽十人,墳隍推之,直抵城下攻厥。
在南北朝的時候經過侯景的改良成「尖頭木驢」,據《太平御覽》、《梁書》及《通典》,因《通典·兵典》的詳細記載:梁將侯景反,兵逼建業,皆危懼。梁將羊侃為守城督,因偽稱得外射書,雲「邵陵王、西昌侯兵已至近路」,乃少安。賊為尖頭木驢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鐵鏃,以油灌之,擲驢上,焚之俄盡。
四.撞車
撞車,是中國古代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主要兵器,靠沖撞的力量破壞城池的防禦措施。《三才圖會·器用五·撞車圖說》記載:「撞車:上設撞木,以鐵葉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飛梯臨城,則撞之。」
五.臨沖
臨沖,又稱臨沖呂公車或呂公車,相傳此車便是由姜太公發明的,因其受封於呂地,所以尊稱為呂公。而實際上,臨沖呂公車最早成型應該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較多應用。
臨沖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五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沖到城上與敵人拼殺,車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斗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六.雲梯
雲梯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攻城器具,是古人用於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它並不是很多影視作品中最常見到的那種,長得像一個竹梯的東西。這種器具有的種類其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備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 雲梯的發明者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魯國能工巧匠公輸盤(魯班),其時楚惠王為了達到稱雄目的,命令公輸盤製造了歷史上的第一架雲梯。《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曰「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說明雲梯另外一個用途可以登高望遠偵探敵情。
七.壕橋
壕橋又稱為「飛江」或「飛橋」,是古人為了通過城外的壕溝或護城河等障礙,作為攻城軍機動性的便橋。我國自戰國時代便有使用壕橋的紀錄,根據《六韜·虎韜·軍用》的紀錄中有:「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4.7公尺),長二丈(6.26公尺)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由此可知宋代之前我國在壕橋的發展方面已極為成熟,不但應用了銷軸、轆轤等機械裝置,其橋寬達一丈五尺,若一次使用八具,可以提供寬達十二丈(37.56公尺)的正面供部隊通過。
八.投石車
投石車想必大家也不會陌生,它是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如中國象棋黑方的炮寫作「炮(石包)」,就是投石車,火字偏旁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用於攻守城,而且用於野戰。古書中的「拋石」、「飛石」指的就是投石車。
Ⅱ 有沒有騎木驢的電影
我有一台木驢炮機 晚上回來睡覺前可以自娛自樂。 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