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鱔飼料哪個品牌好
這類飼料首要存在黃鱔喜食的蚯蚓、蠶蛹、蠅蛆、螺、蚌和小魚蝦等。蚯蚓是黃鱔最喜食的飼料,干體蛋白質含量達61%,接近魚粉和蠶蛹。這些飼料地共同點是蛋白質含量高,養分豐富,存在利於黃鱔地成長發育,是網箱養鱔地飼料主體。 其他飼料:開辟黃鱔飼料來源也是規模化養鱔地課題。根據黃鱔地習性,動物下腳料可以作為人工養鱔地補充飼料,如豬、牛肺等內臟,但要求鮮度較好,不能是腐爛變質地內臟。還存在昆蟲類,存在人在網箱上方應用黑光燈等引誘昆蟲喂鱔也取得較好成效。在網箱中投喂必然量地泥鰍、田螺等,用必然地技巧讓它們在網箱里繁衍小鰍、小螺成為鱔地活餌料,不失為開辟飼料來源地好舉措。植物性飼料:黃鱔對植物性飼料大多是迫食性地。其消化特色是對動物蛋白、澱粉和脂肪等能存在效消化,對植物性蛋白和纖維素幾乎不能消化。在規模化養殖中,需要必然地植物性飼料。這是因為人工養殖環境里地鱔比天然環境中地個體容易得到食物,且吃得多,吃得好,投入必然量地富含纖維素植物飼料存在利於增進黃鱔地腸道蠕動,增高攝食強度。經常在配合飼料中增加必然量地麥粉(同時又是黏合劑)、包米粉、麩、糠和豆渣等。 浙江大學應用配合飼料養活網箱黃鱔,取得不錯地成效。它們地秘方組成是魚粉六零%,澱粉二二%,酵母粉四%,谷朊粉二%,豆粕四%,多種維生素一.二%,多種礦物質一%,增加劑一%,其他四.八%。這個秘方地首要養分指標(%)為:粗蛋白四六.三,粗脂肪五.三六,粗纖維零.八七,粗灰分零.八七,鈣四.一一,磷二.三一。一零種必需氨基酸地組成是(%):賴氨酸一.三七,蛋氨酸一.零四,組氨酸零.九一,精氨酸三.二一,苯丙氨酸一.二九,異亮氨酸一.七零,亮氨酸二.九三,蘇氨酸一.六五,色氨酸零.七八,纈氨酸二.六一。二口網箱經過一二零天地喂養,黃鱔成活率為九零.五%,飼料系數為一.二七,純利二二四零元,資金投入產出比為一:二六三人工配合飼料: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是規模化養鱔地趨勢。近年來一些生產性試驗亦證實配合飼料適合黃鱔養殖。總地來說,要求配合飼料地蛋白質含量較高,通常在三五%~四五%之間,甚至更高。同時要求存在必然地適口性。當然配合飼料中地動物性飼料地比重仍舊要求很大。
Ⅱ 水泥池無土黃鱔養殖
養殖技術
一、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技術的操作程序
黃鱔靜水無土生態養殖技術的內容比較多,關鍵技術包括黃鱔淺水半人工繁殖技術、配合飼料馴化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其中鱔種篩選和處理是制約黃鱔養殖成敗的關鍵。
二、鱔池的建造和處理
鱔池的建造要考慮到如下五個設計原則:模擬自然環境;排灌方便,利於保溫;有利於馴食配合飼料;有利於防治黃鱔病蟲害;防逃、易捕和方便管理。室外靜水無土養殖池面積15-20m2,室內養殖面積較小,一般為6-10 m2。池壁高:室內20-30cm,室外40-50cm。可用單磚砌牆,內抹水泥,壁頂用磚橫砌成「T」形,也可用塑料薄膜池進行養殖。若干個規格一致的小池串成一排,但進、排水口各自獨立,防止病蟲害相互傳染。魚池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好。排水口稍低於池底,以便排污徹底;進水口設置在食台正上方,與排水口相對,位置宜高,一般距池底15-20cm;溢水口距池底層25cm,室內養殖可不設置溢水口。各水口直徑約5-6cm,要罩以尼龍網,利於糞便排出又要防止黃鱔逃跑。
水泥池建好後必須進行脫鹼處理。用未脫鹼的新池養殖,是許多養殖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方法是:用磷肥(1t水用1kg磷肥)或醋酸泡一周,將浸泡水放干換清水即可;或者灌滿水浸泡30d(最好放草堆漚),然後放干。塑料薄膜池不需要進行脫鹼處理。
靜水無土養殖中魚巢非常重要,各種管子、竹筒、磚隙、水草等都可以作魚巢。由於鱔魚有一定的群聚性,魚巢面積不可太小。黃鱔魚巢設置總的原則是:便於黃鱔自由進出,內部黑暗無光,有足夠的空間。生產中一般用廢舊自行車輪胎經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作鱔巢效果比較好,輪胎放在水草下面,每個小池可放5-6個輪胎。可用2m左右的竹筒,洞口大小視鱔體而定,適當比鱔魚大一些為宜,每兩根竹筒為一排,每池設3-5排,每排間距0.3m左右。每排竹巢下墊磚頭,使竹巢下面有較大空間,便於流水排污,為固定竹巢,最好在其洞口上方壓放磚頭,還起到遮光蔭蔽作用。
三、水草放養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草」, 投放水草是靜水無土養殖的關鍵技術之一。合理投放水草凈化水質,可使鱔池換水次數減少為每月1次,節水節勞力,且能起到防暑降溫、減少應激反應、提供魚巢、防治病蟲害等作用。按「防魚逃跑,生長快,凈化水質效果好,利於魚藏身」的標准選擇水草,常見的有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細綠萍等,水草種植面積不宜超過全池面積的2/3,要至少空出1/3魚池面積來設置食台和便於黃鱔活動。在不同季節要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水草,夏天以水葫蘆和水浮蓮為主,春秋以水花生和細綠萍為主,冬天不留水草以防止黃鱔棲身水草下受凍。一般在鱔種放養前15d投放水草,投放前要用100g/m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0.5h消毒,或用10g/m3硫酸銅溶液浸泡殺蟲。
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時將多餘的水草撈出或將過長的水草刈割,並結合鱔池消毒在草上潑灑10g/m3生石灰或0.7g/m3硫酸銅溶液,防止水草病菌感染。
四、鱔種篩選
黃鱔養殖成功的關鍵是種苗的質量。目前,黃鱔規模繁殖技術尚未過關,生產中採用的苗種基本上來自野生資源。野生黃鱔的捕撈方式很多,有籠捉、鉤釣、電擊、鍬刨、夾捕、網抬和葯捕等,有的經過多次倒手與貯運,有的野生鱔種本身帶有病蟲害。因此,從市場購買的黃鱔野生苗種質量參差不齊,對其進行嚴格篩選在生產中非常重要。
黃鱔苗種篩選的方法很多,感官篩選法(根據體色、外傷、力量、粘液等情況判斷)、水流篩選法、行為篩選法、入穴篩選法等主觀性強,對體內病害處於潛伏期的黃鱔無法篩選,並且逐條篩選比較費事;葯物浸泡法對黃鱔刺激性大,葯物濃度不好把握,操作也比較費事;攝食篩選法篩選效果比較好,但對於其具體操作過程和定量方法沒有報道。
我們在生產中採用的鱔種篩選方法為:將黃鱔苗種按一定密度放於淺水的塑料容器中,同時用葯物浸泡,連續5d投喂定量的空腹的黃粉蟲幼蟲,每天早晨換水一次,檢查黃鱔攝食量。在18~30℃范圍內,如果黃鱔平均每天攝食量超過黃鱔體重的0.5%,則保留該批苗種;如果黃鱔平均每天攝食量低於黃鱔體重的0.5%,則淘汰該批苗種。鱔種放養時間一般在水草投放10-15d後進行。
五、黃鱔半人工繁殖技術
黃鱔半人工繁殖技術具有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繁殖時間集中、管理方便和效益高等優點,是黃鱔規模繁殖的必然趨勢。繁殖池按照靜水無土養殖要求設計建造,面積20-30m2,水草種類因地而異,包括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Griseb)、水浮蓮(Pistia stratiotes)、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在每年3~7月,每平方米繁殖池放養親鱔10尾(雌:雄為6:4)。管理方法如同靜水無土生態養殖,但在繁殖季節(5~8月)加強換水次數,即7d換水1次,水深20~25cm,pH為6.0~8.5。黃鱔產卵後及時撈出進行人工孵化,未受精卵要及時剔除。滴水孵化的方法是:孵化器是40cm×40cm×7cm的淺盤,底部鋪2cm厚消毒過的河沙,水從高處的容器滴入,從盤邊壁溢出,水深保持5cm左右,日溫差不超過2℃。受精卵剛進入孵化器時水滴次數為10滴/min,持續24h,以後逐步提高水滴速度,直到孵化出幼苗。
六、黃鱔的馴食
黃鱔對食物有嚴格的選擇性,對某種食物適應後,較難改變其食性。而目前人工養殖的鱔種主要來自攝食活餌的野生鱔,養鱔時若單純投喂活餌,不利於黃鱔的健康生長,又增加投入成本,且可能受飼料資源不能長期擁有的限制,如果投喂配合飼料或將少量活餌摻入配合飼料,就有可能有效降低飼料成本,保證全面的營養、便於加入添加劑和葯物、防治病蟲害等。因此,投喂配合飼料是發展黃鱔養殖業的重要措施。
1、馴食條件
(1)飼料者要有耐性馴食過程至少要7-10天,10-30天馴食成功是正常現象。
(2)鱔池面積宜小,一般為15-20m2。黃鱔攝食是綜合運用嗅覺、味覺和側線系統,必須在有效的范圍內,黃鱔方可發現和捕食食物。
(3)馴食要建立在黃鱔攝食已經能夠「定點、定時、定質、定量」這四定的基礎上。
(4)馴食要根據季節、天氣和鱔種的規格而定。如黃鱔在冬眠剛結束、溫度上升、剛開始攝食時非常利於馴食。
(5)如果為野生鱔種,應認真篩選和殺滅水蛭,並穩定一段時間後進行馴食。
(6)馴食前不宜放養泥鰍等魚類,過早放入會與黃鱔搶食而不利於馴食。
2、馴食方法
利用黃鱔吞食和貪食的特點,將活餌與配合飼料混合在一起進行馴食,要掌握黃鱔開始攝食時間、攝食高峰時間和吃完時間,以利於人工馴食。
(1)馴食前要使黃鱔餓1-2天,不投餵食物。
(2)開始馴食前按黃鱔重量1%左右的活餌進行投喂2-3天,如河蛙、蚯蚓、黃粉蟲等,並要做到「四定」。
(3)再停喂1-2天後將配合飼料與活餌做成「蛋糕」式,即部分活餌剪碎與配合飼料絞拌在一起,部分粘在外圍,或用壓面機壓成細條狀喂。總量為放養鱔重的1%左右。第一天為80%的活餌的20%的配合飼料,第2-3天為60%活餌和40%配合飼料,第4-5天為40%活餌和60%配合飼料,依此類推,一般在7-10天可發完全馴食吃人工配合飼料。
(4)在馴食過程中,每天觀察殘食、水質和排出的糞便來判斷黃鱔攝食情況。如果攝食不正常,要撈出殘餌,並減少配合飼料的比例或適當減少投喂量,這樣仍不能正常攝食時,則停喂1-2天再繼續進行,如果黃鱔能吃完,則逐漸加大配合飼料比例,直至馴食成功。馴食成功後,要立即在配合飼料中拌入葯物殺滅寄生蟲。對於馴食成功後的黃鱔,將配合飼料製成綠豆大或豌豆大小的乾燥顆粒進行投喂,總量也要逐漸增加至鱔重的2%-10%,然後進入日常管理工作。
七、避暑遮蔭
黃鱔靜水無土養殖池較小(15~20m2),水位淺(15~20cm左右),在夏天水溫極易超過30℃。遮蔭避暑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般要在池上搭架拉遮蔭網,並在池邊種植葡萄、絲瓜、括蔞、南瓜等攀援植物。但注意池水面要留有10%~30%的光線。同時氣溫超過33℃時,要加深池中水位,降低黃鱔密度,並緩緩注入新水,可採用地下水調節鱔池水溫。
八、水質調控
養殖水體的pH值、透明度、溶氧、氨氮、溫度、亞硝酸鹽和硫化物等是病原體以外誘發魚病的主要生態因子。要保持鱔池內有良好的水質一般要求做到如下幾點:
(1)葯物調控。水體每隔10~15d用生石灰10g/m3或漂白粉1g/m3全池潑灑交叉使用,北方水質偏鹼,使用漂白粉的次數多一些;南方水質偏酸,使用生石灰的次數可多些。將土黴素、磺胺類等葯物拌入飼料內服,每種葯用3~5d,隔20~30d交叉使用一次。
(2)保持合適的水位。水位太深,水溫變低,水質不易培肥,而且黃鱔吃食和呼吸需經常把頭部伸出水面,為減少鱔體力的消耗,水位宜淺。但水位太淺,水溫變化劇烈,黃鱔的活動空間小,極不利於黃鱔的生長發育。一般水位為15~20cm,氣溫高時可加深至30cm。特殊情況下的水位也有變動,如苗種池、待售池和有病的黃鱔水位宜淺,成鱔養殖池水位可深些。如果水草生長繁茂,每月換水1次即可,一般要根據水蒸發量及時補充清水,但每天要清潔食台的殘食,以免敗壞水質。換水時要控制進水與池內水溫差,小鱔不能超過2℃,大鱔不超過5℃,水溫日溫差小於10℃,最好建蓄水池便於換水。
(3)保持生物多樣性。鱔池要放養福壽螺、田螺、小雜魚、泥鰍等清除殘餌以調節水質,許多生物還是水質好壞的指示物。但注意這些生物在量上要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一般黃鱔攝食量(乾重)為其體重的1%~2%,魚糞乾重為攝食量的2%~10%,一般鱔放養密度不超過3kg/m2,按泥鰍攝食乾料量為其體重的2%~4%計算,則每m2鱔池放養泥鰍不宜超過0.3kg。泥鰍宜在黃鱔馴食配合飼料後放養,方可充分發揮泥鰍吃食黃鱔糞便、防止黃鱔「發燒」的作用。放養蟾蜍對於防止黃鱔特有的梅花斑病有特效,一般每小池放1~2隻即可。田螺放養密度不宜超過0.25kg/ m2。另外,還可培育適量的綠藻,加入光合細菌(PSB)等。
觀察水色是調控水質的關鍵,一般以黃綠色、藍色且清澈見底為好,水色呈茶褐色、灰色、黑色則不正常,要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九、黃鱔養殖的疾病與防治
黃鱔的疾病預防及治療 黃鱔的抗病能力表現相對較強,在人工飼養的過程中一般很少得病,但若管理不善或環境因素嚴重不良等,便可能影響其生長速度和成活率。
Ⅲ 怎麼入行養殖業
農村適合創業的項目無非是養殖業與種植業,兩個行業的市場巨大,但同時也有風險,大家需要謹慎加入。推薦幾個央視致富經推薦的養殖業致富項目,可參考一下。
一、竹鼠養殖
竹鼠體大肉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毛皮絨厚柔軟,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目前已被大規模養殖,已成為具有經濟效益的養殖產業之一。
二、獺兔養殖
獺兔市場已紅火了兩年,獺兔市場已向優質優價方向發展。一般獺兔皮每張20~30元,而優質獺兔皮每張售價可高達50元,且銷路順暢。所以,只要獺兔皮質量過關,就能保證市場的銷路。
三、黃鱔養殖
我國當前的黃鱔產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群眾養鱔的積極性較高,在一定的范圍內形成了黃鱔養殖熱潮。然而,由於科技貯備不足、科研落後於生產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黃鱔生產、經營中仍存在著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黃鱔養殖是非常有前景的,黃鱔價值高,市場需求大。人們也喜歡吃,在各種餐館,黃鱔都是十分受歡迎的一道菜,大家可以多學習一下黃鱔養殖技術。科學養殖,增加自己的利潤。
四、土蜂養殖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食物的健康、養生方面的需求就越來越多。蜂蜜作為最健康的食品之一,在養生方面很受歡迎。蜂蜜易保存、易包裝,可銷往全國各地。特別推薦的養殖項目。
五、蚯蚓養殖
蚯蚓養殖市場前景很大,不光是釣魚這個行業需求大,在水產行業里,蚯蚓也是需求量很大的哦。
六、生態養豬
生態養豬,這種養豬模式主要適宜於300~1000頭左右的適度規模生豬養殖場、養殖大戶及養殖小區。是中科院博士周傳社和他的幾位師兄、師弟,共同研發了一種全新的生態養豬模式:利用生物發酵原理處理糞尿,從而解決農村糞污隨意排放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
七、山雞養殖
山雞又叫野雞,是野味的一種,山雞肉和山雞蛋都很消費者的歡迎,可山雞肉可銷往農家樂、山雞蛋可銷往全國市場。並且也可以作食品加工,作成特色食品銷售。
八、土元養殖
土元以其高效的葯用價值,在市場是是供不應求。電視上也天天在放土元養殖的加盟廣告。大家也可以考慮一下。
任何養殖業都是存在風險的,大家事先一定要做好風險控制、市場挖掘、技術學習。正是央視致富經每次結尾說的那句話:養殖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Ⅳ 黃鱔養殖成本及利潤
目前在黃鱔養殖區一般一個6平米的網箱投入約600-800元,池塘水利建設除外,主要成本為鱔苗和飼料花費,其它還有網箱、葯品和人力等的投入。
Ⅳ 黃鱔養殖前景好嗎 賺錢嗎
黃鱔養殖業目前處於瓶頸期,需要突破繁殖技術,育苗技術後才能達到養殖高峰期。所以黃鱔的市場價格一直都較穩定,是眾多養殖項目不能比的。但並不是所有創業者都可以成功養殖。需要結合當地條件,因地制宜才行。
為什麼黃鱔繁殖就那麼難呢?真正養殖黃鱔的人都應該知道黃鱔的基本習性。黃鱔從卵孵化成苗時一直都是雌性,成長2冬齡後達到性成熟,開始懷卵。黃鱔一生只懷一次卵,且懷卵量小,自然狀態下平均不到300粒,而普通魚類懷卵都是以萬或億為單位計量的。自然條件下雌鱔會找一個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吐泡沫產卵,雄鱔向泡沫中射精完成繁殖過程。如果外界環境變化,黃鱔認為不安全了,也會轉移地方產卵。正是因為黃鱔吐泡沫產卵的習性給黃鱔人工繁殖帶來了重大的困難。據有關專家研究,黃鱔的泡沫具體托起卵粒使其供氧充分,隱藏卵粒不易被敵害發現,保持卵粒濕潤等多種功能外,還含有防治卵粒感染水黴菌等成份。這種條件下卵粒的孵化率高,一般在95%以上。而有人工繁殖,通過葯物催產等並不能讓雌雄親鱔達到同步性成熟,且人工孵化條件也達不到理想成活率。所以人工養殖黃鱔只有就近收購野生苗這一條途徑。
近年來黃鱔過度捕撈,以及化肥、農葯的過度使用,野生資源越來越少。養殖戶開展養殖黃鱔的難度更大了。
黃鱔養殖是屬於需要有些技術經驗後才適合開展的項目。黃鱔對天氣變化等較為敏感,易產生應激感冒等,如果黃鱔真感冒了,基本無葯可救。養殖戶平時需要多加留意天氣變化,提前做好防預准備。
對黃鱔養殖感興趣的創業者,建議多了解些信息,選擇適合的養殖方式,不要盲目養殖,否則在黃鱔養殖中會頭破血流。
Ⅵ 黃鱔養殖技術是騙局
任何一種養殖都是具有專業性的
盲目的投入始終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所以
建議因地制宜
不要盲目跟風兒
如果是加盟什麼之後被騙的情況
及時報警吧
Ⅶ 建黃鱔養殖場需要什麼證件
你養殖黃鱔不用辦什麼證哈。如果自己在開店賣的話要體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
Ⅷ 我想搞黃鱔養殖,技術是過關的能賺錢嗎
黃鱔養殖前景大家都明白,價格穩定,不會像其它養殖那樣,價格起伏不定。但真正開展起來新手創業者並不多,黃鱔養殖的難點兒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原因讓黃鱔養殖創業者在養殖道路上鎩羽而歸?
根據我們近20年的養殖經驗總結如下:
1、盲目入行。黃鱔養殖不像普通魚,新手養殖需要有一定的水產養殖技術基礎,需要根據黃鱔的習性開展養殖。最好能和有養殖實踐經驗的養殖戶多交流學習後再開展。
2、養殖方式選擇失誤。目前真正養殖黃鱔賺錢的95%以上都是網箱養殖。新手創業者不懂,一開始就選擇水泥池、土工膜等方式,這些方式開展起來難度較大,黃鱔對水溫變化很敏感,易感冒等,黃鱔若感冒了,基本是無葯可救。水泥池、土工膜池,水少,對天氣變化的抵抗力弱,平時水污染快,勞動強度大,不適合新手選擇。
3、誤信黃鱔供苗者。黃鱔因其自身原因,懷卵量少,幼苗生長慢,且雌鱔產卵後就慢慢轉化為雄鱔的特殊性,還不能完全實現批量繁殖苗。黃鱔不像其它水產魚類,有專業的繁育基地。養殖者只有就近收購時野生的開展養殖。再次叮囑,新手不要誤信那些提供黃鱔苗的個人或公司。如果當地野生黃鱔苗少,開展難度大,可以暫時不考慮黃鱔養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