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湯小鮮與范小滿溫江區柳浪灣南二街19號哪天營業
你可以去美團上看外賣的電話,自己打去問呀
B. 湯小鮮和范小滿距離貴州省圖書館多遠
十多公里
C. 臨沂有幾家湯小鮮與飯小滿
你好朋友可以那58同城,或者美團
D. 網紅外賣店菜餚包出現什麼問題了
8月8日報道,近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訪了在美團以及餓了么平台上銷量靠前的外賣門店,發現大量網紅外賣店都沒有堂食,而是在使用菜餚包:有的全部使用,有的則是搭配使用。
有顧客下單,外賣商家就取出沸水中加熱後的菜餚包,搭配素菜和米飯,一份外賣出爐。而點外賣的人不會知道,這份外賣並不是現炒的——菜餚包大多保質期三個月到半年。
外賣商家表示,使用菜餚包一方面是門店增多後的標准化要求,「便於復制發展,而產品安全也會更加可控」,另一方面這也是外賣行業高速度的要求。
「媽媽在家」外賣店在美團平台上月售1844份,在餓了么平台上月售8777份,在滴滴外賣平台上月銷超過7500份。面對記者的推銷,店員表示店內已經在用菜餚包了,並從冰箱中拿出一包「香辣辣子雞」,今年7月初生產,保質期為300天。「咖喱牛肉的用得多一點,一天五六十包。」
「菜餚包不是『剩飯剩菜』。」上述「外婆鹵肉飯」建設路店一名工作人員說。他指著包裝上的執行國標和產品生產許可證號,說:「產品都有認證,和方便米飯差不多。」他稱,最初店內是自己單鍋製作,「店內炒做不到工廠內的衛生標准,之後開始用菜餚包。」
為什麼要使用菜餚包呢?「外婆鹵肉飯」的一位陳姓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這是門店多了之後必然要涉及到的標准化問題,「想要去復制發展」,另一方面,她表示,標准化後的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工廠的衛生要求,肯定是遠遠高出大部分外賣店的廚房的。」
「湯小鮮和范小滿」的一位負責人朱女士表示,餐包能夠保證門店很小的空間發揮出大的效用。她稱,最初做到十幾個門店的時候,都是門店現炒,「後來發現菜品沒有辦法做到標准化。」在她看來,標准化能夠保證食品安全的可控。她也提到另一原因:外賣行業對於時效性的要求高。
有沒有考慮過告知點餐人店內用的是餐包呢?陳女士稱之前並未遇到過這個問題。朱女士介紹,「湯小鮮和范小滿」的公司內部此前確實討論過,「有同事提出,高鐵、飛機上吃的也是復熱的餐包食品,也沒有告知顧客,我們選擇了跟隨行業內的做法」;討論也涉及過點餐人士能否接受,「想到點餐多是年輕人,判斷他們接受程度高,這方面我們沒有重點參考。」
7日中午,記者以商家的名義來到四川無廚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邑縣的廠房。冷庫中,負責人鄭先生指著包裝盒上的檢驗檢疫證,「都是有證的。」隨後在廠房內,隔著玻璃記者注意到,切好的肉被放在地上的框內;隔壁一位工人正拿著大勺在鍋里攪拌,「切好後,在這里烹制。」之後的房間內擺放著兩個罐體,「菜做好後,在裡面121℃高溫滅菌後封裝。」另一個房間,幾個工人正在擦拭包裝好的菜餚包。指著玻璃房間內,鄭先生表示:「裡面有臭氧殺菌。」
以外賣商家的身份,記者聯繫上米小福負責銷售的王先生。「牛肉的一包6塊多,豬肉的5塊多,雞肉的4塊多。」他表示,除了工廠提供的餐包,還需要商家自己准備米飯和蔬菜,「搭配起來,還是考慮到新鮮度和品相的要求。」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用加熱餐包,點餐人知道嗎?對於這個問題,王先生表示「不講沒有問題」;不過他也苦惱:「大家的認同度不高,弄得我們跟搞地下工作一樣。」
王先生自己也承認,做菜餚包的企業參差不齊,有的廠家會用低品質的材料,「我看著也生氣,能夠規范一下也是好事。」
負責無廚餐飲管理營銷的蔡先生認為,使用餐包是外賣行業對於食品健康、美味和高效間尋求的平衡點。他表示,一些純外賣的店使用菜餚包,「能夠做到門店更小,出餐速度更快。」在他看來,這也是外賣行業中頭部商家大部分都使用菜餚包的原因——效率。
而對於是否告知點餐人,點的外賣其實是餐包加熱的,蔡先生也不建議告知點餐人,一方面他認為國家並未強制要求告知,另一方面,「在客戶不了解的情況下告知,可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