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放牛班作文 馬翼翔哪裡有培訓機構
用心靈去挖掘,用尊重去感化
——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已感動了無數人,因為這部電影有許多我們平時學不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發光的那一面,只要你用心去挖掘,問題再大的人,也一定會成才。
故事發生在四十八年前,一個叫馬修的人被派到「池塘之底」去做學監。「池塘之底」是一所專門收養問題少年的男子住宿學校。這個學校,有著無比厚重的鐵門,幽暗的教室,令人窒息的環境。在「池塘之底」,採用「行動-反應」的殘忍理念,體罰,關禁閉是最平常的事情,同學老師們已經失去了愛。而馬修改變了一切。他用一顆充滿愛的心來關愛,教育孩子們,他對學校殘忍的教育制度深惡痛絕。他辦了合唱團,讓孩子們在歌聲的感染下充滿歡笑,充滿愛。但是,幸福的生活也有結束的一天,當馬修被開除時,孩子們的歌聲伴隨紙飛機落下來,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馬修不是聖人,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學監。但是,他用他的愛,他的無私,他的寬容,以及他的音樂去感染了那些表面上看起來調皮的問題學生。他使他們懂得了愛,他使他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他使他們懂得了勇敢去追求夢想!他用他純凈的音樂挽回了那些孩子們冰冷的心。他不求任何回報,他將他的愛獻給所有的孩子。而孩子們也在他的音樂中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友愛,與信任。老師可以造就學生,也可以毀滅學生。若馬修是前者,那麼殘忍的哈森校長無疑就是後者。哈森校長用暴力,用強權制度壓迫孩子們.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但是哈森校長殘暴的教育制度將他們的天性壓迫得可憐無助。雖然人無完人,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那效果一定比暴力、懲罰好得多。
電影中的皮埃爾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皮埃爾,一個因為經常鬧事而被公立學校開除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有一些戀母情節。他自卑,他孤傲,他調皮,一個被稱為「有著天使的外表,但有著惡魔的內心」的孩子。他可以說是最大的麻煩製造者。但是,他並不壞,只是缺少愛。他有著驚人的歌喉,但是因為孤傲,他不在別人面前唱歌,還常常以戲謔的樣子讓自己出局。但是,他經常跑去無人的地方,讓自己的歌聲穿過教室,躍過學校,直達自由的天堂。直到有一天,他獨自唱歌被馬修發現,馬修督促他參加合唱團。馬修在適當的時候取消了他的獨唱部分,當在重要場合時,馬修讓他重新獨唱時,我們從他的眼中讀到了自豪,寬恕後的快樂以及一點點的感激。皮埃爾那異於常人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精心培育下,發揮得淋漓盡致!
看完了影片,哈森校長的殘忍使我憤怒;馬修的善良使我欣慰;皮埃爾的改變使我感動;派皮諾的可愛執著使我高興。也許,這就是愛吧!有些東西是表面上看不到的,要用心去挖掘。就像裡面的孩子們,雖然表面上像一群壞學生,但是他們的心靈卻是最美好,最純潔的!正是他們,讓我們懂得怎樣用心靈去挖掘,怎樣用尊重去感化!
⑵ 在北京放牛的陳洪波是騙子嗎放牛班是騙局嗎
是騙子,很會忽悠,吹牛是有一套。騙了我有幾千塊,
⑶ 為什麼叫<<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
當初我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和你一樣,還以為是說一群放牛的孩子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法文原片名Les choristes指的是男生合唱團,
我去查了一下:
法語「choristes」是歌手的意思,但是C大寫「Choristes」就是春天的意思。
我完全亂了。
更讓我亂的的是中文片名竟然是「放牛班的春天」
最後我才知道「放牛班」是台灣的翻譯,
在台灣「放牛班」指「紀律亂,學生成績差。」
電影里的孩子們最初的確是那樣的。
不過好電影何必斤斤計較名字。
推薦你看看《死亡詩社》和《蒙娜麗莎的微笑》都是這類型的電影。
⑷ 放牛班快樂頌的簡介
1936年的法國,位在巴黎一角的「新天堂劇院」,因為老闆向黑道借高利貸,資金周轉不靈,而不得不宣告歇業;在劇院待了大半輩子的畢哥也就此失業。
但畢哥的厄運還不止於此,他因為被判定無力撫養相依為命的兒子,兒子於是被社會局送回母親身邊。離別之際他向兒子承諾,一定會努力工作使兩人再團聚……。
為了重振新天堂劇院,畢哥與劇場的兩個老同事,米魯與賈基,三人下定決心一同努力。果然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大夥想出奇招,找來美麗的歌舞女郎杜絲,用音樂歌舞為號召重新開張。但好的開始未必一定走向成功,美麗的杜絲與新奇的表演,引來當初出借高利貸的黑道大哥,想插手分杯羹,而共同奮斗的夥伴們也意見紛歧……盡管面臨了如此棘手的問題,盡管未來似乎仍茫茫未知,但畢哥還是抱著打不退的堅毅樂觀精神,要再次為自己贏回工作與兒子。
⑸ 《放牛班的春天》 為什麼叫放牛班
放牛班是一種俚語稱呼。在台灣,所謂」放牛班」就是初中的不升學班,專給那些被認為沒有出息的差生開設,學生基本上都出生於社會最底層的家庭,很多人家裡很窮。放牛班制度一直是台灣教育制度的一個為人所詬病的污點。
⑹ 放牛班加盟要多少錢
放牛班加盟要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