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加盟費用 > 華大基因布局全國加盟

華大基因布局全國加盟

發布時間:2021-07-16 00:09:15

⑴ 華大基因市值破千億到底是高還是低

華大基因昨日盤中市值突破1000億元,躋身到A股市值前列,關於華大基因估值的問題再次引起爭論。是高是低,問題在於你是什麼樣的投資者。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有更牛的一家公司橫空出世,或者有比現在更高明的技術出現,誕生新的行業巨頭。但是大多數投資者都沒有辦法猜測到這一點,總不能因為將來可能會出現新公司,而放棄布局一個有潛力的行業。

華大基因是個現象級企業,這家公司的熱度從沒退卻,一直在輿論前沿,即使還沒有什麼營業收入,即使在靠論文賺錢的階段,也總能吸引到公眾關注。一方面是因為這家公司從事的基因行業,在普通人眼中屬於高科技,另一方面是領導人意興盎然的作風。

還未上市時,華大基因就吸引了不少PE入資,估值一點都不低。從2012年年底開始,有超過50家投資人入股華大基因(包含原華大醫學與原華大科技),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華大基因現在的市值證明了這些投資人的眼光,普遍有超過4倍的收益。

華大基因主要營業收入來自生育健康類服務、基礎科研類服務、復雜疾病類服務和葯物研發類服務四大業務板塊,營收的大部分來自前兩者,其中基礎科
研類服務是華大基因的發家之本,但是近年來和競爭對手相比營收優勢已不明顯。眾人最看好的是生育健康類服務,增長迅速,也是華大基因能有如此高估值的最重
要原因。但華大基因認為他們在科研方面積累的優勢,持續的高科研投入,可以幫他們完成和競爭對手非一個維度的優勢。

作為對比,內地資本市場上和華大基因業務最為相似的貝瑞基因,在華大基因最近一波上漲同時,基本按兵不動。可以理解為市場給予龍頭高估值,也可以理解為市場對一個高研發投入的公司的認可。但如果是謹慎的投資者,也可以理解為,華大基因已偏離基本面。

肯定是高了。

⑵ 華大基因的「核聚變」效應哪位能介紹一下

這是一個令全球頂級科研機構都艷羨不已的學術高峰: 2010年,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達到20篇,其中出現在世界頂尖雜志《自然》上有四篇,《科學》上有兩篇。 這是深圳一家科研機構「爆炸式」的成長軌跡:2007年,華大基因剛落戶位於梧桐山南麓的鹽田區時,只有100多人;2010年,已經發展到3000多人。2007年到2009年,華大的收入分別是4000萬元、1.2億元、4億元,2010年將超過10億元。 這兩年,當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首個大熊貓基因圖譜、人類泛基因組序列圖譜、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桑蠶基因測序等多項研究成果頻繁出現在《自然》和《科學》時,世人開始將目光聚焦在深圳、聚焦在鹽田、聚焦在「華大基因」,都為這個2007年才落戶到深圳鹽田的科研機構感到無比驚詫! 在去年的高交會上,有專家說到華大時,認為其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開創了科學、技術、產業相互推動的發展模式;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科技合作與交流;建設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輕的產學研隊伍;再現了基因組科學和產業發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跡。如果把握好的話,其產業前景將像「核聚變」一樣,呈現幾何級數的爆炸式增長態勢。 可以到生物幫那裡找到,生物幫擁有覆蓋所有實驗領域的精品技術文件,圖文並茂的提供生物領域的學科知識、實驗技術方法與技巧等,協助解決科研工作中相關技術問題。 2007年,華大在北山工業區只有三層辦公樓,2010年,北山工業區的兩棟廠房基本上被華大「佔領」。 記者每次走進華大,都能感受到華大的快速發展:有一次,記者采訪完後,在華大的一樓員工食堂和大夥一起吃飯,幾個月後再過來,這里居然搖身一邊,密密麻麻地安裝上了一個個的小格子,裡面坐的幾乎清一色的剛走出校門的學生。 「他們(指華大)發展得確實太快了!有點難以想像,甚至有些讓人吃驚。」和華大同在北山工業區的力科氣動總經理方思睿驚嘆地說。 2007年,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立當年,就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一起啟動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2008年3月啟動了「大熊貓基因組計劃」,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製,2009年4月啟動了「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2009年8月啟動了「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2009年12月與國家農業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基因組學農業部重點實驗室」,2010年1月啟動了「1000種動植物基因組計劃」。在國際合作方面,華大基因已啟動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項目」、「中國歐盟合作腸道微生物項目」,和美國科學家共同發起「共生體基因組計劃」,並與丹麥科學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中·華·基因組研究中心」。 華大基因堅持「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創造了遵循基因組學發展規律的「三發三帶」創新發展模式,即堅持由基因組為基礎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的「三發」聯動的科學發展觀,以全新的方式推動社會前進並引領未來;創建了以國際競爭和接軌的大科學項目為引領的,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的「三帶」(以任務帶學科、帶人才、帶產業)發展模式。在科學、技術、產業三位一體的前提下,華大基因正在跨學科、跨產業、跨地域、跨國界地快速擴展。登錄華大的網站,還能看到「慶祝美洲華大成立!」「慶祝歐洲華大成立!」華大還在香港、日本等地設立了機構,華大正在快速成長為一家國際化的機構。華大正致力於開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的人類健康、規模化重要物種、重要經濟動植物等基因組研究及應用,大力發展科技合作與科技服務產業、醫學健康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 可 參考: That can help you.Click www.bio1000.com/zt/focus/bgi.html, Sign in account. 去年9月6日,作為骨髓捐獻志願者的鄭仲征被告知,他和一位香港患者配型成功。來自華大基因研究院的鄭仲征的樣本數據是在 8月15日才被採集合成到中華骨髓庫中的。據鄭仲征介紹,能這么快配型成功,關鍵是所有傳輸的數據都是高解析度的數據。 華大基因醫葯健康事業部項目推廣負責人鄭仲征所說的「高解析度數據」得益於華大基因在世界領先的基因測序技術。大家知道,決定白血病治療成敗的關鍵是如何快速准確地找到與患者配型一致的幹細胞。比如把撲克牌的順序看成是不同的DNA序列,在過去,低分辨分型只能對比牌面的花色,但分辨不出牌面的大小。現在,高分辨分型既能識別花色又能比對大小,這樣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識別准確度。 據了解,中華骨髓庫重新啟動十年來,有近18000名患者在120萬志願者數據中進行檢索,最終配型成功並移植的只有1800多人。現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比率很小,費用也很高,但很快,基因工程的成果將使配型成功的比率大幅提高,費用也會降低很多。這些離我們生活很近的技術變革,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介紹說,採用高分辨技術不到一年,加入中華骨髓庫的460名華大志願者就有13人被選中成為供者,這個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汪建希望明年會有更多的項目進入到臨床,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福祉。在記者的記憶中,每次到華大,汪建在介紹時都認為,基因科學、基因產業應該是繼IT產業之後,成為下一個飛速發展的產業,其發展速度可能比IT產業發展得更快,甚至會呈現爆炸式的發展態勢,應該成為「十二五」重中之重的支持項目。 基因研究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當然,基因產業可以貫穿一產、二產、三產,在生物育種、生物產業等方面造福人類。鹽田區提出,要緊緊抓住華大基因研究院引領世界基因組學的科研優勢和蓄勢待發的重大產業機遇,全心支持、全面配套、全力服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把華大打造成為國家基因信息資源中心和新興基因生物產業強力驅動器。 鄭仲征在接收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采訪時說,華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LA分型技術,已逐步應用於臨床醫療,華大也正在為中華骨髓庫免費做9萬份骨髓低分轉高分的實驗操作。隨著這一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勢必將為中國的器官和骨髓移植帶來創新性的變革,也將為患者送去生命的福音。醫葯健康事業部項目技術負責人易鑫也向記者展示了華大所擁有的世界頂尖測序設備在數據高通量、經濟低成本、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所打造形成的核心競爭力。 只用抽取孕婦的血樣,而不再使用有危險性的羊水穿刺,就可以診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華大產前無創診斷項目負責人張秀清表示,華大產前無創診斷技術的低成本和高精度兩大特性已得到國內外行業專家的認可,華大將力爭在3年內取代國內傳統的羊水穿刺檢測法,為千家萬戶的幸福、為國家減輕相應負擔貢獻力量。 目前,華大擁有160多台第二代測序儀,華大已經建設成為世界最大的基因組研發中心。華大基因通過依託一流的科研和技術平台,致力於為大眾提供更多的醫葯健康檢測服務,不僅有針對白血病及地貧患者的HLA分型檢測項目,還開展了針對孕婦的無創產前基因篩查、婦女宮頸癌的HPV分型檢測以及HBV基因分型與耐葯基因檢測、單基因病檢測等。目前,華大基因的健康醫葯項目已經完全孵化成熟,並成功應用於臨床,與各大醫院、骨髓庫、臍血庫等多方建立了合作並逐漸走向產業化。 去年12月19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重要參與者、Broad研究所創始人EricS.Lander教授來到華大基因。他對華大近幾年來在生物基因組學領域的各項科研突破給予高度贊揚,對華大最新的高通量測序儀和質譜儀實驗室連連稱贊。同時,他還饒有興致地與華大專家探討起了華大在轉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進展和規劃,並就生物基因科學在醫學健康、農業能源方面的產業化發展交換了看法和意見。 近日,《科學》雜志編輯了「十項新千年後改變科學見解」,其中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包括古代DNA、細胞再生、人體內微生物群落及炎症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對「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及「構建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研究發現具有突出的貢獻。 去年2月11日,《自然》發表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的「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歷史性成果。該研究以強有力的數據證明,在現代美洲原住民遷徙到美洲之前,還有更早一批的黃種人群體經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為這一人類演化歷史中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最基本的證據。非常有趣的是,科學家通過對其基因組序列的仔細分析,推斷出這一4000年前古人類應該具有在亞洲人中常見的A型血、褐色眼睛、濃密的黑發和較乾的耳蠟,同時很有可能是一名禿頂男性。《自然》雜志當期封面正是據此模擬出Saqqaq古人頭像。 去年3月4日,《自然》再次以封面故事著重介紹了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擔的「人體腸道菌群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建工作」。該項研究成果收集了124個來自於歐洲人腸道菌群的樣本,採用了新一代大規模高通量的測序技術進行深度測序,產出近6000億的鹼基序列。經過序列組裝和基因注釋分析,從中獲得330萬個非冗餘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的參考基因,約是人自身基因的150倍。這個基因集中包含了絕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體腸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從這個基因集中可以估計人腸道中存在約1000到1150種細菌,平均每個體內約含有160種優勢菌種,並且這些細菌是絕大部分個體所共有的。人體腸道元基因組參考基因集的構建,加深了人們對腸道微生物與人體自身健康關系的理解,也更有助於預防、監控和干預由腸道菌群引發的肥胖、腸炎和糖尿病等疾病。 2007年10月,華大落戶深圳的當年,就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2008年1月與英美科學家共同啟動了「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3月啟動了「大熊貓基因組計劃」、10月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框架圖和手工克隆豬的研製,取得了一系列國際矚目的進展。2009年4月華大啟動了「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8月發起了「千種動植物、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 華大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去年以來,就有多家國際媒體到華大進行了專訪並進行報道。 美國《基因組生物學》雜志以「崛起的東方」為題發表了專評,以大量篇幅介紹了華大發展,文章認為:「華大基因是依靠具有競爭力的科技服務和項目資金,自力更生,闖出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 《華盛頓郵報》記者JohnPomfret采訪華大後,在看到17歲的趙柏聞曾經參與大項目黃瓜基因組測序計劃,目前正著手研究人類IQ與基因的關聯後,寫到「正如中國的科技發展一般,中國人正奮力攀登科技高峰,在巨大的決心面前,體制、資歷不再成為阻礙前沿科技發展的障礙。」「古老的中國將重返世界科技強國之林。」 路透社專訪華大時,重點就轉基因和克隆方面的相關議題對張耕耘和杜玉濤兩位博士進行了采訪。

⑶ 華大基因檢可加盟嗎

我知道佳學基因正在招商中,不要錯過機會

⑷ 華大基因如何回應近期熱點問題

2018年8月2日報道,一篇《華大癌變》的文章再一次把華大基因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這次讓媒體口伐筆誅的不其董事長語出驚人「要求公司員工必須活到100歲,」而是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遭受質疑。

種種負面報道纏身之下,8月1日華大基因在深圳開展了第二期媒體開放日活動,以對近期事件作出官方回應。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朱岩梅表示傳言都不屬實,「盡管被誤解,但我們始終堅守華大的價值觀:誠信是底線,造福是目的。華大目前仍然處在快速成長期,希望社會各界對我們更多包容和信心。」

針對上文長沙個案,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徐茜回應:「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應該先辨是非,再論對錯。湖南案例中『華大漏檢』的說法存在概念性錯誤,實際上該案例並不在華大的無創產前檢測范圍之內,因此也不存在對對方賠償的說法。」

對於網上傳聞「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將加盟碧桂園」一事,華大方面強調,「目前,華大農業確實正在與碧桂園農業探索與洽談合作,希望優勢互補,尚未定論。但梅永紅不會離開華大。」

⑸ 如何加盟華大基因檢測真的能賺錢嗎

是的,很有發展前景,已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

⑹ 華大基因怎麼樣工資待遇

創業型公司或許更適合有志青年的加盟,比如佳學基因

⑺ 哪裡可以加盟基因檢測1

國內現在是華大基因,但不知道能否加盟,你是什麼樣的單位,醫院或者診所?

⑻ 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三大細分領域各有特點

基因檢測行業可分為三大細分領域,即科研級基因檢測、臨床級基因檢測、消費級基因檢測。根據鯨准數據統計,在我國259家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公司中,有118家公司提供科研級基因檢測服務,126家公司提供臨床級基因檢測服務,113家公司提供消費級基因檢測服務。其中,有許多公司業務范圍有交叉,可能出現臨床級+消費級、臨床級+科研級、科研級+消費級等多種業務組合。



基因檢測將進一步普及

對於科研級基因檢測而言,未來將呈現以下趨勢:一是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從科研級切入臨床級基因檢測,實現業務的轉型;二是僅提供單個測序產品的服務,已不能能滿足大型項目更復雜的科研需求,而需要覆蓋研究方案設計、基因測序、數據挖掘、功能驗證等多個模塊的綜合性解決方案;三是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等「後基因時代」學科逐漸興起。

對於臨床級基因檢測而言,現階段基因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還處小范圍階段,基因檢測技術水平的成熟度和患者的認可度都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檢測范圍的擴大及檢測成本的降低,勢必會使基因檢測技術在更多領域得到更好的普及。

對於消費級基因檢測而言,在產品趨勢方面,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更偏向於娛樂性,醫葯領域的基因檢測則佔比較少,未來這一局面將會被扭轉,更加專業化的醫葯領域檢測將成為主流;技術趨勢來看,未來3-5年第三代測序技術逐漸成熟,未來5-10年第四代測序技術逐漸大規模落地並成熟應用;市場趨勢來看,隨著行業測序技術不斷升級,第三代測序和第四代測序技術的落地及成熟應用,行業客戶需求量的不斷提升,未來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規模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0億元,實現翻番。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基因檢測行業戰略規劃和企業戰略咨詢報告》。

⑼ 梅永紅的梅永紅首次公開談入職華大基因感受

梅永紅接受南方日報等媒體專訪的部分內容:
記者:大家對您之前的身份很好奇,從山東濟寧市市長的位置上來到了華大基因。您在這里工作也有半年左右了,工作感受如何?
梅永紅:這個問題一般我都不願意回答。反正前兩天已經說了。我先重復一下我前天(3月27日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談的觀點,因為我過去長期從事科技工作,主要是科技政策、科技戰略的研究。我認為我再回到業務當中來,回到華大這樣一個高科技企業來,確實是我的一個理性的選擇。
我曾經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談過,其實官員也是一種職業。我們過去「官本位」的思維根深蒂固,似乎做官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標,在官場許多人也是把做官、做更大的官作為自己人生唯一的追求。
但是,現在社會已經多元化了,我們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崗位上、不同的位置上去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去為社會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
對我來說,我認為華大這個平台可以讓我的積累、知識能夠得到更多發揮,我能夠在這個平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們國家生命經濟特別是現代農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現在來華大剛剛過半年,我確實由衷地認為我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一方面就是因為華大這個平台它本身就是開放的,可以吸納更多的資源,將更多的優勢資源、優秀資源吸引到這個平台上一起做偉大的事業。另外,華大是一支非常有活力、非常年輕的隊伍,能夠跟這樣一個隊伍一起來做好中國生命科學、現代農業這篇文章,我覺得這是我一生的福氣。
記者:今天大家對您有很多稱呼,梅市長、梅總、梅老師等等,您最喜歡的稱呼是哪一種?
梅永紅:反正華大(的人)管我叫梅叔、梅老師的都有,你就看著叫吧。
華大農業將與合作夥伴共同打造中國「孟山都」
記者:現在國家對種業非常重視,華大農業集團其中有一個業務是農作物育種。請問目前在華大農業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在植物的培育方面如何定位?跟育種企業關系怎麼定位?
梅永紅:種業是農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實際上現在今天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國公司,比如孟山都等公司,最牛的就是他的育種技術和他現在掌握的一些品種。
目前我們國家在新的育種特別是分子育種方面是相對落後的,但是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一方面是大量的人才,另外,中國還有世界上難得的種子資源優勢。
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得中國在種業新的革命浪潮中間有更多想像空間、努力空間。華大正是利用自身在種子資源、基因測序、大數據以及數據分析方面全球領先的技術,在種業方面能夠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現在我們已經在眾多領域有了突破了,比如水稻育種技術、小米育種等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突破。我們還在其他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布局。我相信所有這些一些努力和成果都將讓中國的種業現在的局面能夠有所改變。
記者:剛才提到水稻育種、小米育種,華大農業有沒有具體的品種?
梅永紅:現在我們還沒有審定的品種。目前在水稻上跟國內有關機構做合作,比如說跟農培高科,跟其他機構展開合作。這種合作實際上是一個平台的概念,就是利用華大在這個方面的資源和優勢,為我們育種單位、種業公司提供技術上的支持,這也是華大種業的業務方向。我們也會利用自身積累在將來擁有種子資源上、獲得自己的知識產權上做一些努力。
記者:目前還不考慮像孟山都這樣做種子方面的培育?
梅永紅:華大有一個研發板塊,就是希望在種業上有一些積累、突破。如果說沒有這個夢想肯定是假的,我們要做農業肯定要在種業上有所作為,但是我們深知我們在這方面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需要在資源、知識、人才上先做更多的積累。我們希望經過更多努力,和國內機構共同合作,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孟山都」。
記者:目前華大在育種上都是跟國內機構合作?
梅永紅:現在目前幾乎所有的現在的種業上的努力都是和國內有關機構的合作,也有我們自身做的。
華大農業集團將加速產業化進程
記者:華大基因很早就涉及農業了,為什麼今天才成立農業集團?在華大集團的生態版圖裡面,農業集團的定位是什麼?
梅永紅:華大確實很早就開始涉及農業,但是據我所知有兩個局限:一個局限是以前華大涉足農業主要是研究,比如小米,2009年開始小米的分子育種,其他方面的情況也多半如此。第二個局限是,華大在過去若干個產業領域所做的努力、安排都顯得比較零散,缺乏一個頂層設計、缺乏一個大目標。
今天華大農業集團的成立,一方面能夠把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能夠通過跟其它生產要素、資源的整合,更快、更好地實現產業化;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在中國乃至全球大的農業格局當中找到華大農業的定位。我們要形成自身的頂層設計。 記者:華大基因在農業方面一直是在做科研,還沒有產業化?
梅永紅:那倒不是。過去幾年,我們的重心是在科研領域、是在研究領域。產業化也有一些涉足,但是大規模的進行產業化應該還是剛剛起步。
記者:能不能理解為現在還沒有一個盈利模式?
梅永紅:我們實際上有一些領域實際上已經開始實現盈利了。比如在水產領域,我們去年已經開始盈利了。小米產業現在正在進行盈利模式的設計,去年更多在生產環節做了一些努力,選育品種,投入生產環節,實踐證明這個品種是可行的,我們接下來會在種業、營養品加工甚至農畜結合上來進行布局,以實現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記者:華大農業在上游的科研、中游的育種、下游的種植等方面是親歷親為,還是與合作方競合來做這個事情?
梅永紅:我們更傾向於合作。在有些領域,華大農業肯定會做得更多、更深、更系統,但是有些領域只是在研發上,在科技服務上來做我們的工作,這要根據每個領域不同的情況。
華大農業到底做什麼?
記者:華大農業業務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如果有幾個主線的話,是怎麼來分類?
梅永紅:這也是一段時間我在思考的問題。我們對華大農業的理解有幾個關鍵詞:第一,它是一個平台。華大農業跟其它農業類公司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是平台。我們這個平台可以跟幾乎所有的跟農業或者生物打交道的領域都有關聯,所以我們農業不大可能局限在某個領域,比如小米、微生物等等。我們涉足的領域非常廣泛。不過這種涉足也是根據情況來做,有些涉足產業完整,有些可能僅僅在高端做一些安排和部署。
第二個關鍵詞是精準營養或者叫健康,確保我們的飲食的安全或者健康。華大農業謀求的大目標是讓我們的百姓吃得更健康、更營養、更安全。我們會在精準食品或者精準營養的方向上做努力,幾乎所有的部署無一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比如小米,這是很多人不太在意的領域,但我們希望能夠讓小米為更多人享用,讓小米成為主糧來改善大家的營養結構。因為小米是穀物當中營養價值最高的,我們也知道它是一個耐旱子作物,這對於缺水國家來說就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說水產領域,華大農業也不是簡單去做一般的水產,而是希望我們養出來的魚質量更好,不帶有大家比較懼怕的抗生素、重金屬等有害的東西。我們希望是在受控條件下,讓我們的魚養得更好、養得更快,這也是朝著精準營養的方向去努力。
再比如說微生物,華大農業現在已經有一種益生菌產品,今年將謀劃上市。人類的腸道菌群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套基因組,第一套基因組就是父母給我們的DNA,第二套基因組就是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對於我們人類的健康至關重要,現在是無論科學上還是臨床上都已經證明了。我們通過自己在微生物領域研究改善我們的腸道菌群,使得腸道菌群的有益菌群能夠更多。
第三個關鍵詞是競爭力。中國農業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吃得飽的問題,現在面臨在一個開放條件下如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去年以來,我國在眾多的大宗作物、大宗產品上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國外在技術、土地規模、政府支持上都有很多優勢,中國眾多領域都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挑戰。從根本上來看,我們認為有兩點束縛我們:第一,核心技術特別是種業技術的缺乏,第二,基因規模,或者說是由基因規模所派生的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局限。
華大農業就是想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也利用自己在市場當中的品牌價值、動員和集訓能力,在一定區域內、一定范圍內為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作出自己獨到的貢獻。
記者:在區域上,華大農業也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合作夥伴,怎麼定位深圳跟全國其他城市之間的關系?
梅永紅:區域的布局也可以說是我們下一步思考的戰略謀劃。因為中國地域差異性這也是我們最基本的國情之一。南方和北方、東邊和西邊,差異之大可以說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們就一定會根據各個地方特有的稟賦,根據他自身的自然條件我們來選擇我們切入農業的那個最合適的點。未來比如說像我們現在在北方,我們更多的會把小米的技術、集裝箱養魚技術加以推廣利用。在南方地區,我們也是考慮在改善現有的飲食結構上做一些文章嗎,比如介入水果領域。我們希望做的水果不是一般的蘋果、橘子,而是希望有一些特種的作物豐富我們的菜籃子、米袋子。總之,我們在中國的所有思考都是基於區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來展開。

閱讀全文

與華大基因布局全國加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60幀電影網站 瀏覽:170
翁虹和徐錦江 無敵風火輪 瀏覽:286
大學女生房間沙龍兩個女主叫什麼 瀏覽:366
韓國gl電影 瀏覽:580
看電影哪個位置好一點2d 瀏覽:68
賣原味內衣的電影 瀏覽:572
關於道士的電影 瀏覽:334
哪裡可以看除卻巫山這部電影 瀏覽:387
最黃 影視 瀏覽:989
看電視劇的免費網址 瀏覽:307
給老人吃奶的電影 瀏覽:444
三點盡露的電影 瀏覽:491
間諜電影香港 瀏覽:406
電影里女主角叫茉莉 瀏覽:22
50度電影有幾部 瀏覽:17
女人為出軌剪頭發的電影 瀏覽:381
李采潭的作品子 瀏覽:793
沐風少女在線觀看 瀏覽:837
強奸電影哪些 瀏覽:723
美國免費電影專區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