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族飲食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葯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葯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葯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葯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游、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范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咸、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咸,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葯材為主,製作原始、風味清鮮、咸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豬見長。
宮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種藏餐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博採各家之長而形成的綜合菜餚,材料都取之本土,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技法全面、色澤美觀、滋味清鮮,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特色食品
酸奶
西藏的酸奶是由氂牛奶為原料的,酸奶又有兩種,一種是乳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2002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冬季食品展銷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廚」對展銷的各種乳酪進行了品評,最後,西藏的氂牛乳酪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乳酪之一。西藏氂牛奶蛋白質的含量比一般牛奶高,特別適合製作乳酪。一般10公斤牛奶可製作1公斤乳酪,而同樣數量的氂牛奶能制出1.5公斤乳酪,口味也相當不錯,而且是純綠色天然食品。
特色食品
那曲的退(酥酪糕)、普蘭的尼霧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雞蛋、亞東的魚、拉薩的糌粑、林芝的藏雞燒香菇、昌都的蜂乳醬菜等。
藏式面點
巴差瑪爾庫(酥油澆麵疙瘩)、秋爾退(乳酪糕)、卓退(人參果糕)、瑪爾森(酥油麵糕)、扎卡森(藏式薄餅)、米聶菠蘿(乳酪包子)、夏八差(肉炒麵疙瘩)、加熱(酒餅)、夏饃(肉包子)、夏八列(肉餅)、比西(湯心面)、饃東(藏式窩頭)、聽吐(拉麵)、蕃吐(藏面)、列吐(扁面)、巴吐(麵疙瘩湯)、敗塔(帶面)、塔爾細(四角面)、卓吐(打鹵面)、耐吐(青稞打鹵面)、仲吐(青稞粥)、莎吐(蕁麻糊)、崗木吐(青豆糊)、糌吐(糌粑糊)、秋瑞(乳酪糊)、觀膽(青稞酒乳酪紅糖湯)等。贊同1| 評論
2. 那曲地區串串香加盟哪家好
那曲地區不清楚,去重慶遊玩時,發現餓狼串說,以前吃火鍋串串不愛吃麻辣牛肉,不和胃口,可是餓狼的牛肉串串征服了我,朋友也說好吃
3.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一、藏餐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飲料,做酥油茶離不開酥油、鹽和茶,酥油是從牛羊奶里提煉的奶油,以夏季氂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藏民族飲茶時講究長幼、主客之序。客人飲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為最吉利。
拓展資料:
藏族飲食禁忌
由於受居住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藏族飲食的方方面面,諸如禮儀、習俗、禁忌等都帶有本民族的特點。
例如,藏族自古以來就有根據人的不同身份、地位進行獻食進餐的禮儀。無論是大的宴會還是小家宴,都講究要有吉祥、和諧的氣氛。
入席時,年長者、尊貴的客人入上座,年幼者受到特殊照顧。常常是長者、貴客先動手食用,其次才是家人及年輕人。大家互相敬酒、敬茶,展現出的是禮義,是親情。人們在樂融融的氣氛中,享用著人間美食。
日常飲茶也如用餐一樣,講究先長後幼、先賓後主。藏族有句諺語:「是仇人也不要只倒一杯茶」,說明忌諱客人只喝一杯茶。
飲茶時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飲到底,要先輕輕地吹開茶上的浮油,分飲數次,絕對不能發出「呼呼」的聲響。喝完茶後,碗底要留一點兒茶,表示禮貌。同樣,吃飯時也不能嚼出聲音。在端飯、敬茶、斟酒、敬酒時要用雙手捧給對方;吃肉遞刀時不能將刀刃對准客人。不用有裂縫的、破口的碗、杯、碟、勺。
大部分藏族群眾信仰佛教,因此飲食文化受到宗教很深的影響。藏傳佛教認為藏歷每月8日、15日、30日為吉祥日。每逢吉日或重大宗教節日時,許多人在飲食方面不沾血吃葷,而專做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