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賴聲川執導的《暗戀桃花源》從開演到現在經歷了幾個版本
《暗戀桃花源》二十年中一共有四個版本
第一版:搭架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
1983年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里宣布,話劇《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這是賴聲川創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出戲,而他此前與李立群、李國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遍台灣,這樣的業績為表坊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不過有前面的成功賴聲川更覺得緊張,於是壓力和重擔全都壓在了「暗戀」的身上。
最初創作的《暗戀桃花源》,賴聲川便將其框架定在「兩個劇團爭奪劇場」這樣一個主題和兩個「戲中戲」的表演形式上。回憶起當初的靈感來源,賴聲川表示這都源於台灣的混亂環境。
有一次,賴聲川聽李國修講到一次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時的偶然經驗:當時《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個小時則被安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戲的綵排根本還沒完,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邊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於是他在舞台上設計了許多干擾,推動戲劇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
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
「正式的排演開始於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周三天,到12月中旬變得比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台北首演。當時」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及排練場,排戲的地點到過劉靜敏的家、我的家,還有蘭陵(劇坊)、雲門(實驗劇場)的排練場等。「講到第一次排練的情景,賴聲川說道。當他提出他希望以兩個劇團爭奪一個舞台為出發時,大夥立即熱烈地討論,是兩個什麼樣的劇團在爭奪劇場?在無數次辯論中,一個以演悲劇《暗戀》為主的三流劇團,與一個以演三流喜劇《桃花源》為主的江湖劇團誕生。而演員也各依特性選擇了角色:以喜劇見長的李立群、顧寶明及劉靜敏,即順理成章地成為《桃花源》的演員,而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會及管管則成為《暗戀》的演員。
當時已入冬季,位於台北郊區的陽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賴聲川和丁乃竺的家裡卻一天比一天熱鬧。每個傍晚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等演員由台北遠征至陽明山,一進門,總是很有默契地分頭淘米、洗菜、做飯、烤麵包,嘻嘻哈哈飽食一頓後,各自捧著心愛的飲料,十分閑適地瞎聊一陣。看似無所事事,其實一件開心又嚴肅的工作緊跟著就開始了。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見自己如果懷的是黃豆,生出來的也許是黃豆也許是綠豆,甚至是瓜。排練像游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賴聲川回憶道。
第二版:暖身
「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暗戀」1986年的首演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很快成為「表坊」標志性的劇目。於是到了1991年,賴聲川再次重排該劇。談到重演的原因,賴聲川說是為做好將要拍攝電影的准備工作。1986年到1991年的五年間,局勢變化很大。內地開放探親之後,《暗》反而可以更無掛礙地在主題上走得更深。一方面是往個人的心靈世界發展,另一方面走向更宏大的視野、更永恆而共通的生命真義。首演版本的通俗劇模式靠著真實事件的情感而成功地運轉,現在這部通俗劇結合了更大的架構,輻射的命題更大,不再局限於兩岸的關系。
由於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對於第二版演員而言,排《暗》更像拿了一個寫好的本子排戲,與即興創作的關系就沒那麼大了。演員拿到劇本,面對的是強烈的另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個性,會揣摩得很辛苦。而賴聲川當時要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不管原有的角色,去走出自己的感覺。同年該劇巡迴美國和香港演出,轟動華人世界,而因為影星林青霞參與演出「雲之凡」一角,讓那次的演出更添光彩。對於1991年的那一次演出,台灣有評論說,「《暗戀桃花源》替情感洗一次三溫暖」。
電影版:奠基
「『暗戀』獲獎後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的祝賀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2年,賴聲川以原班人馬的演員,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指導,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在台灣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暗》又相繼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拿下許多大獎。從那時起,林青霞飾演的「雲之凡」也因此深入人心。
「雲之凡這個角色,是《暗戀桃花源》中最純美的桃花象徵;林青霞則是中國影壇以玉女形象屹立不搖的一顆明星。由林青霞飾演雲之凡,是眾望所歸,卻也在當初引起了一些爭議。」賴聲川回憶起當初選則林青霞的原因時說。
原來,在加盟《暗戀桃花源》之前,林青霞早就有意與賴聲川合作舞台劇,並放言「要演舞台劇,導演必須是賴聲川」。但因為機緣未能如願。1991年出演《暗》之前,林青霞正因拒絕出席「金馬獎」而受到輿論及大眾的負面評價,一度情緒陷入低潮。經徐克向賴聲川的大力推薦,林青霞決定加盟《暗戀桃花源》的舞台劇演出和電影演出。當時輿論以及一些舞台劇的觀眾對此也抱有某種質疑態度,認為林青霞從未出演過舞台劇,懷疑她無法勝任雲之凡這個角色。
丁乃竺回憶當年的合作時,常常感嘆當年的林青霞雖然是名冠天下,但在劇組中卻與普通演員沒有兩樣,完全沒有耍大脾的現象,事後也和賴聲川、丁乃竺成為密友。《如夢之夢》在香港上演時,林青霞和徐克專程趕去觀看,享受連續8小時的劇場時光。
1992年底,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開幕,《暗戀桃花源》在這屆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得青年導演銀櫻花獎,林青霞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在獲獎後回到下榻的酒店,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祝賀她獲獎的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邢李讓林青霞欠下了「一個無法償還的人情」,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3年,在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暗》以一種極快的速度默默地傳遞著。不過,恰成反諷的是,相對於台灣演出的大眾氛圍,在北京,卻是在小圈子裡流傳。更多的默契來自創作者間的一種驚詫———對劇場是一種驚詫,對電影也是一種驚詫———原來還可以這樣……
第三版:重塑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
1999年9月,《暗戀桃花源》在台灣三度復排。在這次的演出中,中生代演員開始取代原創演員,雲之凡由蕭艾演出,老陶、袁老闆由趙自強、馮翊綱演出。這次由9月4日開始的全島巡演因921大地震而中斷,許多巡迴場次被迫取消。
談到三度重排的感受,賴聲川說:「我是重新發現一些當年創作時的精神而感動。我重新發現,《暗戀桃花源》其實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樣,不需要什麼特殊舞台條件,不需要龐大後台支援或技術配合,就可以演出。每一個人,每一件物,在台上必有其功能。大部分的換景都是演員在觀眾面前換的,編劇的安排及導演上一切的舞台調度也都要考慮這些因素。當年我們巡迴美國,除了鞦韆和桃花樹請美國布景工廠製作之外,全部都是跟著我們托運行李。我們沒有好的劇場,沒有寬裕的預算去請很多後台人員……想到這些,也想到台灣劇場的當初以及一路走過來的路。那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限制與障礙成為那麼大的激勵。」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結果他為演出單獨做了一個磚牆,變成劇中的病房沒有門,而雲之凡是直接從劇場上的門上來的。當時演員們的壓力也很大,馮翊綱和趙自強要接顧寶明和李立群,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蕭艾就沒什麼問題,因為1991年她已經在巡演中演過雲之凡了。不過大家還是接得很順,觀眾也非常喜歡。
06版:紀念
「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經過20年的重演與復排,《暗》今年又迎來了它的紀念版演出。並且是台灣和內地同時排演。雖然今年台灣版,賴聲川在形式上又有很大的突破,與台灣的歌仔劇團「明華園」合作,舞台上甚至還吊起了鋼絲。不過內地版由於是第一次推出,賴聲川還是選擇了恢復20年前的最初版本。
「『暗戀』20年了,總想做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這次選擇和戲曲合作,也是因為台灣的舞台劇環境足夠成熟,所以大家才能夠明白在玩什麼,放在內地就不一定合適。另外明華園的團長陳勝福也非常有意思,他在答應了合作之後,突然間三個月沒有任何消息,直到最後才說OK.他來我家吃飯時,一直道歉並解釋為什麼他那麼猶豫,因為實在是壓力太大,覺得《暗戀桃花源》那麼經典的一部作品,非常擔心會被自己弄砸。而他是一個一輩子做事都很乾脆的,只有在這件事上猶豫了很久。」賴聲川說。
此次內地版《暗》由袁泉(袁泉新聞,袁泉音樂,袁泉說吧)、黃磊、謝娜(謝娜博客,謝娜新聞,謝娜音樂,謝娜說吧)(blog)、何炅(何炅新聞,何炅音樂,何炅說吧)(blog)、喻恩泰(喻恩泰博客,喻恩泰新聞,喻恩泰說吧)等明星演員領銜主演,從演員名單曝光開始,媒體輿論就開始對這張賴聲川的影視明星牌產生了爭議,對此賴聲川一番回答倒是很有道理。他說,內地的戲劇演員現在可能反而對影視劇的興趣比較大,對舞台劇的興趣不夠那麼強烈。與之相反,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初我和製作方確定這些演員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外界可能的質疑。不過我想等看到戲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了,我不會拿自己的作品開玩笑,特別是像《暗》這樣的經典作品,更不會隨意對待。有些事,不試是不知道的。當年林青霞出演雲之凡的時候,大家意見也很大,說她從來沒有演過舞台劇,怎麼上台?結果後來她演得很好。還有李立群、張小燕、阿雅、卜學亮,都是和我合作過的綜藝主持人,他們也都在舞台上有很好的表現。」賴聲川最後說,他認為演員的好壞一方面取決於導演如何調動他們的能量和優點,另一方面在於觀眾要相信,這些在綜藝界取得過成績的藝人,他們其實積累了很多能量,只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出來而已。
Ⅱ 暗戀桃花源的版本介紹
第一版:搭架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
1983年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里宣布,話劇《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這是賴聲川創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出戲,而他此前與李立群、李國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遍台灣,這樣的業績為表坊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不過有前面的成功賴聲川更覺得緊張,於是壓力和重擔全都壓在了「暗戀」的身上。
最初創作的《暗戀桃花源》,賴聲川便將其框架定在「兩個劇團爭奪劇場」這樣一個主題和兩個「戲中戲」的表演形式上。回憶起當初的靈感來源,賴聲川表示這都源於台灣的混亂環境。
有一次,賴聲川聽李國修講到一次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時的偶然經驗:當時《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個小時則被安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戲的綵排根本還沒完,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邊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於是他在舞台上設計了許多干擾,推動戲劇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
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
「正式的排演開始於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周三天,到12月中旬變得比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台北首演。當時」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及排練場,排戲的地點到過劉靜敏的家、我的家,還有蘭陵(劇坊)、雲門(實驗劇場)的排練場等。「講到第一次排練的情景,賴聲川說道。當他提出他希望以兩個劇團爭奪一個舞台為出發時,大夥立即熱烈地討論,是兩個什麼樣的劇團在爭奪劇場?在無數次辯論中,一個以演悲劇《暗戀》為主的三流劇團,與一個以演三流喜劇《桃花源》為主的江湖劇團誕生。而演員也各依特性選擇了角色:以喜劇見長的李立群、顧寶明及劉靜敏,即順理成章地成為《桃花源》的演員,而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會及管管則成為《暗戀》的演員。
當時已入冬季,位於台北郊區的陽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賴聲川和丁乃竺的家裡卻一天比一天熱鬧。每個傍晚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等演員由台北遠征至陽明山,一進門,總是很有默契地分頭淘米、洗菜、做飯、烤麵包,嘻嘻哈哈飽食一頓後,各自捧著心愛的飲料,十分閑適地瞎聊一陣。看似無所事事,其實一件開心又嚴肅的工作緊跟著就開始了。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見自己如果懷的是黃豆,生出來的也許是黃豆也許是綠豆,甚至是瓜。排練像游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賴聲川回憶道。
第二版:暖身
「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暗戀」1986年的首演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很快成為「表坊」標志性的劇目。於是到了1991年,賴聲川再次重排該劇。談到重演的原因,賴聲川說是為做好將要拍攝電影的准備工作。1986年到1991年的五年間,局勢變化很大。內地開放探親之後,《暗》反而可以更無掛礙地在主題上走得更深。一方面是往個人的心靈世界發展,另一方面走向更宏大的視野、更永恆而共通的生命真義。首演版本的通俗劇模式靠著真實事件的情感而成功地運轉,現在這部通俗劇結合了更大的架構,輻射的命題更大,不再局限於兩岸的關系。
對於第二版演員而言,排《暗》更像拿了一個寫好的本子排戲,與即興創作的關系就沒那麼大了。演員拿到劇本,面對的是強烈的另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個性,會揣摩得很辛苦。而賴聲川當時要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不管原有的角色,去走出自己的感覺。同年該劇巡迴美國和香港演出,轟動華人世界,而因為影星林青霞參與演出「雲之凡」一角,讓那次的演出更添光彩。對於1991年的那一次演出,台灣有評論說,「《暗戀桃花源》替情感洗一次三溫暖」。
電影版:奠基
「『暗戀』獲獎後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的祝賀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2年,賴聲川以原班人馬的演員,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指導,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在台灣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暗》又相繼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拿下許多大獎。從那時起,林青霞飾演的「雲之凡」也因此深入人心。
「雲之凡這個角色,是《暗戀桃花源》中最純美的桃花象徵;林青霞則是中國影壇以玉女形象屹立不搖的一顆明星。由林青霞飾演雲之凡,是眾望所歸,卻也在當初引起了一些爭議。」賴聲川回憶起當初選則林青霞的原因時說。
原來,在加盟《暗戀桃花源》之前,林青霞早就有意與賴聲川合作舞台劇,並放言「要演舞台劇,導演必須是賴聲川」。但因為機緣未能如願。1991年出演《暗》之前,林青霞正因拒絕出席「金馬獎」而受到輿論及大眾的負面評價,一度情緒陷入低潮。經徐克向賴聲川的大力推薦,林青霞決定加盟《暗戀桃花源》的舞台劇演出和電影演出。當時輿論以及一些舞台劇的觀眾對此也抱有某種質疑態度,認為林青霞從未出演過舞台劇,懷疑她無法勝任雲之凡這個角色。
丁乃竺回憶當年的合作時,常常感嘆當年的林青霞雖然是名冠天下,但在劇組中卻與普通演員沒有兩樣,完全沒有耍大脾的現象,事後也和賴聲川、丁乃竺成為密友。《如夢之夢》在香港上演時,林青霞和徐克專程趕去觀看,享受連續8小時的劇場時光。
1992年底,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開幕,《暗戀桃花源》在這屆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得青年導演銀櫻花獎,林青霞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在獲獎後回到下榻的酒店,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祝賀她獲獎的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邢李讓林青霞欠下了「一個無法償還的人情」,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3年,在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暗》以一種極快的速度默默地傳遞著。不過,恰成反諷的是,相對於台灣演出的大眾氛圍,在北京,卻是在小圈子裡流傳。更多的默契來自創作者間的一種驚詫———對劇場是一種驚詫,對電影也是一種驚詫———原來還可以這樣……
第三版:重塑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
1999年9月,《暗戀桃花源》在台灣三度復排。在這次的演出中,中生代演員開始取代原創演員,雲之凡由蕭艾演出,老陶、袁老闆由趙自強、馮翊綱演出。這次由9月4日開始的全島巡演因921大地震而中斷,許多巡迴場次被迫取消。
談到三度重排的感受,賴聲川說:「我是重新發現一些當年創作時的精神而感動。我重新發現,《暗戀桃花源》其實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樣,不需要什麼特殊舞台條件,不需要龐大後台支援或技術配合,就可以演出。每一個人,每一件物,在台上必有其功能。大部分的換景都是演員在觀眾面前換的,編劇的安排及導演上一切的舞台調度也都要考慮這些因素。當年我們巡迴美國,除了鞦韆和桃花樹請美國布景工廠製作之外,全部都是跟著我們托運行李。我們沒有好的劇場,沒有寬裕的預算去請很多後台人員……想到這些,也想到台灣劇場的當初以及一路走過來的路。那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限制與障礙成為那麼大的激勵。」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結果他為演出單獨做了一個磚牆,變成劇中的病房沒有門,而雲之凡是直接從劇場上的門上來的。當時演員們的壓力也很大,馮翊綱和趙自強要接顧寶明和李立群,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蕭艾就沒什麼問題,因為1991年她已經在巡演中演過雲之凡了。不過大家還是接得很順,觀眾也非常喜歡。
06版:紀念
「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經過20年的重演與復排,《暗》今年又迎來了它的紀念版演出。並且是台灣和內地同時排演。雖然今年台灣版,賴聲川在形式上又有很大的突破,與台灣的歌仔劇團「明華園」合作,舞台上甚至還吊起了鋼絲。不過內地版由於是第一次推出,賴聲川還是選擇了恢復20年前的最初版本。
「『暗戀』20年了,總想做些不一樣的東西,所以這次選擇和戲曲合作,也是因為台灣的舞台劇環境足夠成熟,所以大家才能夠明白在玩什麼,放在內地就不一定合適。另外明華園的團長陳勝福也非常有意思,他在答應了合作之後,突然間三個月沒有任何消息,直到最後才說OK.他來我家吃飯時,一直道歉並解釋為什麼他那麼猶豫,因為實在是壓力太大,覺得《暗戀桃花源》那麼經典的一部作品,非常擔心會被自己弄砸。而他是一個一輩子做事都很乾脆的,只有在這件事上猶豫了很久。」賴聲川說。
此次內地版《暗》由袁泉、黃磊、謝娜、何炅、喻恩泰等明星演員領銜主演,從演員名單曝光開始,媒體輿論就開始對這張賴聲川的影視明星牌產生了爭議,對此賴聲川一番回答倒是很有道理。他說,內地的戲劇演員現在可能反而對影視劇的興趣比較大,對舞台劇的興趣不夠那麼強烈。與之相反,一些影視和綜藝出身的演員反而對舞台有一種別樣的嚮往,對排演都有很大的激情和投入,這讓他覺得很滿足,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可以做到這一點。
「當初我和製作方確定這些演員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外界可能的質疑。不過我想等看到戲的時候大家就知道了,我不會拿自己的作品開玩笑,特別是像《暗》這樣的經典作品,更不會隨意對待。有些事,不試是不知道的。當年林青霞出演雲之凡的時候,大家意見也很大,說她從來沒有演過舞台劇,怎麼上台?結果後來她演得很好。還有李立群、張小燕、阿雅、卜學亮,都是和我合作過的綜藝主持人,他們也都在舞台上有很好的表現。」賴聲川最後說,他認為演員的好壞一方面取決於導演如何調動他們的能量和優點,另一方面在於觀眾要相信,這些在綜藝界取得過成績的藝人,他們其實積累了很多能量,只是要找到合適的方式釋放出來而已。
Ⅲ 廣州智誠餐飲公司桃花序奶茶加盟需要什麼條件嗎
很多人都問加盟條件,這種應該好像是沒什麼要求的吧,認同桃花序這個品牌差不多了,建議還是去總部考察看看實際情況,或者聯系總部問一下會比較好一些。
Ⅳ 尋找話劇《新暗戀桃花源》全版
新暗戀桃花源越劇
主辦方聚橙網 演出時間
演出時間: 2010年09月26日 ~ 09月27日
演出場館: 深圳大劇院
劇情簡介:
某劇場這晚迎來現代愛情悲劇《暗戀》和古裝愛情喜劇《桃花源》兩個不相乾的劇組,因為都與之簽定了當晚的綵排合約、又都是演出在即,雙方發生爭執只為獨占唯一的舞台,結果誰都不願相讓只能間隔著排戲。
現代悲劇里,江濱柳(黃磊)和雲之凡(孫莉)在上海戰亂時生出愛情,無奈一別竟是杳無音信大半生,江濱柳幾十年來不間斷的尋找雲之凡從來無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滿的家庭事業比對永藏在心間的對雲之凡的單純愛戀,只覺空落。
古裝喜劇中,武陵漁夫老陶(趙志剛)被妻子春花(謝群英)戴綠帽,每日受盡她及其情人袁老闆(徐銘)的欺辱,某日借口外出打魚實為想自殺之時,誤入桃花仙境,而春花與袁老闆結為夫妻後,過的卻是比原來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兩戲同台排練,摩擦和尷尬自是難免,卻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觀,這戲里出錯或可有可無的幕布、道具,一場戲排練完畢留在台上的殘跡,竟成那戲天然的一部分。而將兩出戲連在一起的,尚有一個找尋某個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創意大師賴聲川突發奇想,話劇、越劇於一體的「混搭」版《暗戀桃花源》即將出爐,《暗戀》繼續延續話劇風,熱鬧的《桃花源》則改頭換面為越劇,無論是服裝、道具、布景都有很大的改變、為2010年《暗戀桃花源》最新版本。
將越劇加入《暗戀桃花源》,是賴聲川既2006年與明華園合作,將歌仔戲融入《暗戀桃花源》之後的又一大膽舉動,只是越劇版本將有更多改動。
話劇版明星黃磊、孫莉將在「混搭版」中繼續《暗戀》部分,而眾多越劇名角,如趙志剛、謝群英、徐銘將加盟《桃花源》部分,他們的加盟,將給《暗戀桃花源》這一名劇帶來新的觀賞群體
Ⅳ <<暗戀桃花源>>共幾集
《暗戀桃花源》二十年中一共有四個版本 第一版:搭架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 1983年11月30日,年輕的戲劇導演賴聲川在自家客廳里宣布,話劇《暗戀桃花源》劇組成立。這是賴聲川創建的表演工作坊的第二出戲,而他此前與李立群、李國修合作的表演工作坊處女作、相聲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幾乎在一夜之間紅遍台灣,這樣的業績為表坊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不過有前面的成功賴聲川更覺得緊張,於是壓力和重擔全都壓在了「暗戀」的身上。 最初創作的《暗戀桃花源》,賴聲川便將其框架定在「兩個劇團爭奪劇場」這樣一個主題和兩個「戲中戲」的表演形式上。回憶起當初的靈感來源,賴聲川表示這都源於台灣的混亂環境。 有一次,賴聲川聽李國修講到一次觀看導演陳玉慧的《謝微笑》在藝術館綵排時的偶然經驗:當時《謝微笑》下午綵排,晚上首演,中間兩個小時則被安插了一場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戲的綵排根本還沒完,小學生就已經坐在台下了,另一邊鋼琴、講桌都等著要搬上台。於是他在舞台上設計了許多干擾,推動戲劇往前走。這里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等等:「暗戀」與「桃花源」兩出戲同台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台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 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台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台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一種亂中的秩序。 「正式的排演開始於1985年11月30日。最初是一周三天,到12月中旬變得比較密集,直到次年3月的台北首演。當時」表演工作坊「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及排練場,排戲的地點到過劉靜敏的家、我的家,還有蘭陵(劇坊)、雲門(實驗劇場)的排練場等。「講到第一次排練的情景,賴聲川說道。當他提出他希望以兩個劇團爭奪一個舞台為出發時,大夥立即熱烈地討論,是兩個什麼樣的劇團在爭奪劇場?在無數次辯論中,一個以演悲劇《暗戀》為主的三流劇團,與一個以演三流喜劇《桃花源》為主的江湖劇團誕生。而演員也各依特性選擇了角色:以喜劇見長的李立群、顧寶明及劉靜敏,即順理成章地成為《桃花源》的演員,而金士傑、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和金士會及管管則成為《暗戀》的演員。 當時已入冬季,位於台北郊區的陽明山上正一天比一天冷,賴聲川和丁乃竺的家裡卻一天比一天熱鬧。每個傍晚李立群、金士傑、顧寶明、劉靜敏等演員由台北遠征至陽明山,一進門,總是很有默契地分頭淘米、洗菜、做飯、烤麵包,嘻嘻哈哈飽食一頓後,各自捧著心愛的飲料,十分閑適地瞎聊一陣。看似無所事事,其實一件開心又嚴肅的工作緊跟著就開始了。 「當年參加創作的那一群人,都覺得那一次的工作好像一次懷孕的心情和喜悅,又像戀愛。我丟給演員一粒種子,演員們就去全心全意孵蛋了。慢慢地,大家看見自己如果懷的是黃豆,生出來的也許是黃豆也許是綠豆,甚至是瓜。排練像游戲,演員們由生而熟成為知己。好像一群大人在玩小孩子的游戲,搞童年往事,好玩極了。」賴聲川回憶道。 第二版:暖身 「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暗戀」1986年的首演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並很快成為「表坊」標志性的劇目。於是到了1991年,賴聲川再次重排該劇。談到重演的原因,賴聲川說是為做好將要拍攝電影的准備工作。1986年到1991年的五年間,局勢變化很大。內地開放探親之後,《暗》反而可以更無掛礙地在主題上走得更深。一方面是往個人的心靈世界發展,另一方面走向更宏大的視野、更永恆而共通的生命真義。首演版本的通俗劇模式靠著真實事件的情感而成功地運轉,現在這部通俗劇結合了更大的架構,輻射的命題更大,不再局限於兩岸的關系。 由於時隔4年,重演時更換了不少演員,其中雲之凡換成了當時已經紅極一時的影星林青霞以及演員蕭艾。這也是林青霞生平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出演舞台劇。 對於第二版演員而言,排《暗》更像拿了一個寫好的本子排戲,與即興創作的關系就沒那麼大了。演員拿到劇本,面對的是強烈的另一個人創造出來的個性,會揣摩得很辛苦。而賴聲川當時要做的就是盡量讓他們不管原有的角色,去走出自己的感覺。同年該劇巡迴美國和香港演出,轟動華人世界,而因為影星林青霞參與演出「雲之凡」一角,讓那次的演出更添光彩。對於1991年的那一次演出,台灣有評論說,「《暗戀桃花源》替情感洗一次三溫暖」。 電影版:奠基 「『暗戀』獲獎後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的祝賀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2年,賴聲川以原班人馬的演員,杜可風的攝影,張叔平的美術指導,把《暗戀桃花源》拍成電影,在台灣上映並取得不錯的票房後,《暗》又相繼在國際影展大放異彩,拿下許多大獎。從那時起,林青霞飾演的「雲之凡」也因此深入人心。 「雲之凡這個角色,是《暗戀桃花源》中最純美的桃花象徵;林青霞則是中國影壇以玉女形象屹立不搖的一顆明星。由林青霞飾演雲之凡,是眾望所歸,卻也在當初引起了一些爭議。」賴聲川回憶起當初選則林青霞的原因時說。 原來,在加盟《暗戀桃花源》之前,林青霞早就有意與賴聲川合作舞台劇,並放言「要演舞台劇,導演必須是賴聲川」。但因為機緣未能如願。1991年出演《暗》之前,林青霞正因拒絕出席「金馬獎」而受到輿論及大眾的負面評價,一度情緒陷入低潮。經徐克向賴聲川的大力推薦,林青霞決定加盟《暗戀桃花源》的舞台劇演出和電影演出。當時輿論以及一些舞台劇的觀眾對此也抱有某種質疑態度,認為林青霞從未出演過舞台劇,懷疑她無法勝任雲之凡這個角色。 丁乃竺回憶當年的合作時,常常感嘆當年的林青霞雖然是名冠天下,但在劇組中卻與普通演員沒有兩樣,完全沒有耍大脾的現象,事後也和賴聲川、丁乃竺成為密友。《如夢之夢》在香港上演時,林青霞和徐克專程趕去觀看,享受連續8小時的劇場時光。 1992年底,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開幕,《暗戀桃花源》在這屆電影節上參展並獲得青年導演銀櫻花獎,林青霞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在獲獎後回到下榻的酒店,林青霞接到了追求她多時的邢李祝賀她獲獎的電話,他就住在她的對面,並且已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一個慶祝酒會。也正是借這次機會,邢李讓林青霞欠下了「一個無法償還的人情」,林青霞開始慢慢接受這位深愛她的商人。 1993年,在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暗》以一種極快的速度默默地傳遞著。不過,恰成反諷的是,相對於台灣演出的大眾氛圍,在北京,卻是在小圈子裡流傳。更多的默契來自創作者間的一種驚詫———對劇場是一種驚詫,對電影也是一種驚詫———原來還可以這樣…… 第三版:重塑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 1999年9月,《暗戀桃花源》在台灣三度復排。在這次的演出中,中生代演員開始取代原創演員,雲之凡由蕭艾演出,老陶、袁老闆由趙自強、馮翊綱演出。這次由9月4日開始的全島巡演因921大地震而中斷,許多巡迴場次被迫取消。 談到三度重排的感受,賴聲川說:「我是重新發現一些當年創作時的精神而感動。我重新發現,《暗戀桃花源》其實和《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樣,不需要什麼特殊舞台條件,不需要龐大後台支援或技術配合,就可以演出。每一個人,每一件物,在台上必有其功能。大部分的換景都是演員在觀眾面前換的,編劇的安排及導演上一切的舞台調度也都要考慮這些因素。當年我們巡迴美國,除了鞦韆和桃花樹請美國布景工廠製作之外,全部都是跟著我們托運行李。我們沒有好的劇場,沒有寬裕的預算去請很多後台人員……想到這些,也想到台灣劇場的當初以及一路走過來的路。那一切是那麼的自然,限制與障礙成為那麼大的激勵。」 采訪中,賴聲川似乎對每一個版本的排練過程都記憶猶新,這一版也不例外,他說當時的演出在台灣國父紀念館舉行,那是他比較不喜歡的劇場,2500個位子,太大了,音響也不是很好,結果他為演出單獨做了一個磚牆,變成劇中的病房沒有門,而雲之凡是直接從劇場上的門上來的。當時演員們的壓力也很大,馮翊綱和趙自強要接顧寶明和李立群,難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蕭艾就沒什麼問題,因為1991年她已經在巡演中演過雲之凡了。不過大家還是接得很順,觀眾也非常喜歡。
Ⅵ 電影版《暗戀桃花源》是林青霞演的嗎
片 名: Anlian taohuayuan
譯 名: 暗戀桃花源
導 演: ( 賴聲川 Stan Lai )
主 演: (林青霞 Brigitte Lin) ( Wei-hui Li) ( Bao-ming Gu) ( Lichun Lee) (金士傑 Shi-Jye Jin) ( Ismene Ting)
上 映: 1993年03月25日
劇情介紹:
這是一部賴聲川率領表演工作坊原班人馬進軍電影圈的處女作,外加林青霞跨刀擔任女主角,使這部國內罕見的舞台劇電影在公映當年成為少數叫好賣座的國片,並曾獲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銀櫻花獎。電影版相當忠於原來的舞台劇,將兩個劇團同時在一個舞台上排演悲劇"暗戀"和喜劇"桃花源"的荒謬情景拍得趣味十足,杜可風的攝影和張叔平的美術均成功地豐富了本片映象效果。
結論 ---------------- 是